24小时服务热线:13671843966
  • 1
  • 2
  • 3
你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无锡一棉:百年筑民族工业 砥砺挺实业脊梁

  创建于1919年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史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它一次次开创纺织领域的技术先河,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纺织工业中的“排头兵”。无锡一棉成就了一个百年民族工业的“范本”,一路走来,砥砺奋进为中国纺织工业挺起脊梁。

9711385.jpg/

  抓机遇 做个吃螃蟹的人

  改革开放前夕,建厂近60年的无锡一棉生产规模当时虽属全国大型纺织企业,但设备陈旧老化状态急待改变。为改变工厂设备陈旧面貌,无锡一棉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仅半年,就率先举办了全国棉纺织行业个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项目。

  1979年的5月,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下属的香港黄浦江纺织有限公司签约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这是该年度全国纺织行业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也是江苏省在1979年的个外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无锡一棉利用1122万美元的外资,从瑞士、日本、意大利、德国引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25920锭全流程纺纱设备和部分织造设备,新建了纺、织各一个车间。引进设备从1981年7月全面投产,至1987年2月来料加工贸易结束,生产的上万件产品,通过出口及返销,除偿还引进设备价款本息外,国家各类税费收入1164万元、外汇收入65万美元。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利用了国际资金,也引进了技术,开辟了国际市场,为无锡一棉改革开放后的率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合作开展补偿贸易期间,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再度合作,于1984年创办了无锡市棉纺织业首家合资企业“无锡新联兴纺织有限公司”,引进外资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利用补偿贸易引进的603台纺织设备,使无锡一棉成为在中国大陆首次采用清梳联技术、高速并条技术、高速精纱技术、高速粗纱技术等30多项世界纺织技术的企业,其装备技术的性受到了全国纺织行业的关注。

  抓技术 做纺织产品的引领者

  工业企业,技术当先,这也是无锡一棉一直坚持的初心。2001年,无锡一棉在全行业率先引进当代国际的紧密纺纱技术,个在国产细纱机上嫁接成功。2002年结合新厂区一期工程建设,引进了规模为10万纱锭的紧密纺。以后通过消化移植、自主创新改进,获得了质优价低的推广优势,使紧密纺纱技术改造逐年扩展;至2010年,无锡一棉发展成为全球大的50万纱锭的紧密纺生产基地。

  不断更新的技术带来了不断升级的产品,这一升级为无锡一棉实施全球一体化贸易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内市场方面,无锡一棉重点开辟批量对标生产,与福田、雅戈尔、海澜之家等国内著名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

  如今,走进无锡一棉厂区,挂在墙上的CHANEL、LV、HERMES、GUCCI、BURBERRY等一个个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或知名品牌的商标,十分夺人眼球。这里是名不虚传的“全球大的紧密纺纱生产基地”,为那些要求十分苛刻的奢侈品牌提供着高档纱线和织物。

  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无锡一棉在2005年精梳棉纱向欧盟出口位居全国后,一方面巩固欧洲市场,另一方面拓展了印、巴等新兴市场,基本形成了贸易全球化营销格局。TALAK品牌产品成功配套国际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与国内外HUGO BOSS、BURBERRY、AQUASCUTUM、ARMANI等著名品牌、一流企业对口链接,成为世界的色织、针织面料用户的供应商,被欧洲客商誉为全球的棉纺织工厂之一。

  抓创新 做智能制造的先行者

  近年来,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坚持创新的无锡一棉早已“嗅到”这一风向,并初探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企业生产车间为例,十几万个传感器使车间形成智能化生产线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机组用电信息,企业万锭用工是国内棉纺业平均水平的1/5,达到国际水平,同类产品售价也高于市场价格10%以上。不仅如此,这里的530多台国内外的纺织设备满负荷运转,车间里共有13.5万纱锭,却只有200多名工人,万锭用工率在20人左右,其水准已处于行业地位。

  2017年起,无锡一棉的智能化改造,由前期探索进入了大规模实施。当年,投资1亿多元,在长江车间开始实施6万锭规模的智能化改造;至年底相关的18台粗细联粗纱机和58台新型细纱机及配套的大部分新型络筒机已改造到位。2018年,在全面完成长江6万锭智能化改造的同时,13万锭规模的扬子江车间,将结合埃塞俄比亚项目规划的产能转移,实施全流程的智能化技术改造。这项改造,2018年上半年完成项目设计和招投标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于2019年全面完成。2020年将实施其他车间的智能化技术改造。

  在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无锡一棉将广泛采用的设备直联技术、机器人技术,建立监控中心,集中指挥调度智能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同步实施管理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式,管理人、机、物和产品质量,探索与智能化相适应的新的生产管控模式,成为我国纺织业智能制造标杆基地。